Hello! 欢迎来到小浪云!


oracle数据库中sga不是由哪些组成


oracle sga是数据库实例的一部分内存区域,用于高速缓存数据和控制信息,提升性能。它包含缓冲区缓存、重做日志缓存、共享池和Java池,但并不包含用户会话相关内存(pga)、操作系统内核内存、数据库文件和非数据库相关内存。深入理解sga的构成和缺失内容对于数据库性能调优至关重要。

oracle数据库中sga不是由哪些组成

oracle SGA:它究竟是什么,又缺了什么?

你可能在学习Oracle数据库的过程中,听到过“SGA”(System Global Area,系统全局区)这个词。但它究竟是什么?更重要的是,它没有什么?这才是理解SGA的关键。很多初学者只知道SGA是内存的一部分,用于缓存数据,但这远远不够。我们得深入挖掘,才能真正掌握它。

这篇文章的目标,就是带你深入了解Oracle SGA的构成,以及它不包含哪些内容。读完后,你将对SGA有更清晰、更全面的认识,并能更好地理解数据库的性能调优。

首先,我们得明确一点:SGA并非Oracle数据库的全部内存。它只是数据库实例的一部分内存区域,用于高速缓存数据和控制信息,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。 而数据库实例的其他内存部分,比如程序全局区(PGA,Program Global Area),则不在SGA的范畴内。

那么,SGA究竟包含哪些组件呢? 经典的SGA结构包括缓冲区缓存(database Buffer Cache)、重做日志缓存(Redo Log Buffer)、共享池(Shared Pool)、Java池(Java Pool)等等。

让我们来仔细看看这些组件:

  • 缓冲区缓存 (Database Buffer Cache): 这是SGA中最重要的部分,用于缓存数据库数据块。当数据库需要读取数据时,它会先在缓冲区缓存中查找。如果找到,则直接从缓存中读取,速度极快;如果没有找到,则从磁盘读取,速度相对较慢。 缓存命中率是衡量数据库性能的关键指标,直接影响数据库的I/O性能。 这里面有很多优化技巧,比如调整缓存大小,选择合适的缓存替换算法等等,这都是高级话题了。
  • 重做日志缓存 (Redo Log Buffer): 这个缓存用于存储数据库事务的重做日志。重做日志是数据库恢复的关键,确保数据库在故障后能够恢复到一致性状态。 这个缓存满了之后,会写入到重做日志文件中。 它的设计非常巧妙,保证了事务的持久性,但大小也需要谨慎选择,过小可能导致频繁写入磁盘,影响性能;过大则浪费内存。
  • 共享池 (Shared Pool): 这个区域缓存了数据库的共享sql语句、PL/SQL代码、数据字典信息等。当数据库执行sql语句时,它会先在共享池中查找。如果找到,则直接使用,避免重复解析和编译,从而提高数据库性能。 共享池的管理比较复杂,涉及到LRU(Least Recently Used)算法等,优化共享池需要深入理解这些算法。
  • Java池 (Java Pool): 顾名思义,这是用于存储Java相关的资源的。如果你在数据库中使用Java程序,这个池就派上用场了。

现在,我们回到文章的主题:SGA不包含什么?

SGA 不包含用户会话相关的内存。这些内存属于PGA,每个用户会话都有自己的PGA。 PGA存储会话特定的信息,例如SQL语句的执行计划、排序区域等等。 混淆SGA和PGA是初学者常犯的错误。 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,对数据库性能调优至关重要。

SGA也不包含操作系统内核的内存、数据库文件本身,以及其他非数据库相关的内存区域。

总而言之,理解SGA的关键,不仅在于了解它的构成,更在于理解它不包含的内容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数据库性能调优时,做出更准确的判断,避免走弯路。 记住,SGA只是数据库实例内存的一部分,它与其他内存区域协同工作,才能保证数据库的稳定性和高性能。 深入研究SGA,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挑战,又极具魅力的领域。

最后,附上一个简单的Python脚本,模拟SGA中缓冲区缓存的简单工作原理(仅供参考,并非真实的Oracle SGA实现):

class BufferCache:     def __init__(self, size):         self.size = size         self.cache = {}  # 模拟缓存,用字典表示         self.lru = []    # 模拟LRU列表      def get(self, key):         if key in self.cache:             self.lru.remove(key)  # 提升到列表头部             self.lru.insert(0, key)             return self.cache[key]         return None      def put(self, key, value):         if len(self.cache) >= self.size:             # 缓存已满,移除LRU列表尾部的元素             evicted_key = self.lru.pop()             del self.cache[evicted_key]         self.cache[key] = value         self.lru.insert(0, key)   # 示例 cache = BufferCache(3) cache.put("A", 10) cache.put("B", 20) cache.put("C", 30) print(cache.get("B"))  # 输出 20 cache.put("D", 40)    # 缓存已满,"A" 被移除 print(cache.get("A"))  # 输出 None 

记住,这只是一个简化模型,真实的Oracle缓冲区缓存远比这复杂得多。

相关阅读